雪山山脈屬於中央山脈系列的一部分,成東北-西南走向。東北端由三貂角開始﹔西南端延伸到濁水溪北岸,長約180公里,寬約28公里。地勢由台灣中部向南、北漸漸減低。
雪山山脈的地層是在大約3800萬年前的始新世開始沈積,至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早期,共沈積了數千公尺厚的砂岩和泥岩。受到了大約 600萬年前開始活動並持續至今的蓬萊造山運動的影響而隆起。蓬萊造山運動除了促使陸地上昇之外,也讓原本平臥的岩層拱彎形成波狀的褶皺,並受輕度變質作用,變質程度由東南向西北漸減,岩類包括砂岩、頁岩及頁岩變質後的板岩為主。由於受到菲律賓海板塊在台灣東部與歐亞板塊相撞的影響,褶皺及高角度逆斷層為常見的地質構造,而褶皺軸面及斷層面大多呈東北、西南走向且均呈突向西北的弧形。
變質砂岩主要由顆粒較粗的石英組成,由於膠結良好,抗蝕力較強,常形成峽谷或峭壁。硬頁岩及板岩由較細粒之片狀(黏土)礦物與石英組成,抗蝕力較弱,常形成侵蝕谷或緩坡。
著名的北宜高速公路就是計畫貫穿雪山山脈,由台北直達宜蘭。這項工程自從1988年開始進行可行性研究、選線、規畫,到1993年正式開工,雖已歷經十年的時間,但至今仍未通車。造成工程延宕的主因,是這條公路所遭遇的各種困難,實在不是其他公路工程能相比,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北宜高速公路所遭遇的最大阻力是開鑿雪山隧道時,岩層破碎且湧水豐沛,此工程堅鉅程度聞名國際,甚至連大英百科全書都將它列為世界上最艱困的隧道工程之一呢。
小百科
雪山山脈找到冰河遺跡!
大約二萬年前,全球處於冰河最盛期。當時,連位處亞熱帶的台灣島,氣溫也比今日低攝氏數度,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終年堆著皚皚白雪;日積月累,高山地區出現了許多冰河景觀,成為台灣地質史上的一段浪漫插曲。如今壯麗的冰河景象雖不復見,但它留下來的遺跡在台灣高山處處可見。一九三一年,年輕的日籍博物學家鹿野忠雄首次在雪山發現冰河遺跡。此後五、六十年,台灣學術界為此爭論不休,台灣到底有沒有冰河遺跡的問題始終沒有定論。近年冰河地形專家循著當年鹿野忠雄的調查路線,確認台灣高山確實有冰河遺跡!雪山不但有冰河流過造成的冰河擦痕,也可以找到冰斗和只有冰河才能挖蝕而成的冰坎地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