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火山噴發期約自60萬至20萬年前,觀音山的噴發原因和大屯火群山一樣,都是因為菲律賓海板塊擠進歐亞板塊下方,形成板塊隱沒帶,在深處部分熔成岩漿。岩漿沿著斷層裂隙往上,衝出地表,造成火山噴發。觀音山的噴發主要有三期,由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三次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口。
第一期噴發:約60萬年前
觀音山的噴發主要是因為菲律賓海板塊擠到歐亞板塊之下,在深處熔融成岩漿,岩漿沿著斷層往上升,衝出地表,變形成火山爆發。
火山噴發的強大力量將原來覆蓋在岩漿庫上方的部分沉積層頂起、炸開,形成今天觀音山的外圍山形。
第二期噴發:約50萬年前
第一期噴發出來的火山碎屑物和熔岩已堆積成小山,此時,岩漿順著裂隙繼續上湧,發生第二期的火山爆發。
岩漿衝破第一期的堆積物,噴出的熔岩覆蓋在第一期的熔岩上,堆出另一個山頭。第二期噴發的規模最大,因此熔岩覆蓋的範圍也最廣。
第三期噴發:約20萬年前
歷經兩期的噴發,觀音山越堆越高。約20萬年前,觀音山附近地下的岩漿又沿著裂隙不斷往上冒,這也是觀音山最後一次噴發。
三期火山噴發的碎屑物、熔岩層層堆疊,塑造出今日觀音山的雄偉模樣。
觀音山的岩石
安山岩
觀音山噴出岩漿冷卻凝固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是安山岩。安山岩的組成一般可分為斑點狀的大顆礦物(稱為斑晶),與不易用眼睛辨識的細粒礦物集合體(稱為“基質或石基”)兩部份。安山岩的辨認與進一步區分,主要就是靠斑晶的種類。觀音山的安山岩依噴發先後而有所變化,主要可分為三期,由斑晶的種類(晶形)與數量,很容易分辨。
第一期:方形黑色斑晶(輝石)密集散佈。
第二期:方形黑色斑晶(輝石)比第一期少了許多,呈稀疏散佈。
第三期:瘦長條形黑色斑晶(角閃石)為主;方形黑色斑晶(輝石)很少見;偶爾可見易剝成薄片的黑雲母。
著名的「觀音山石」其實就是觀音山噴發出來的安山岩。觀音山產的安山岩斑晶細小,質地緻密堅硬,不易風化,因此常用作為墓碑、石牆、廟宇龍柱的石材。
仔細看!你分得出這些來自觀音山的安山岩是屬於哪一期噴發的嗎?
小百科
安山岩
安山岩的形成與地球的大構造有密切關係,一般產生在板塊聚合、隱沒帶,如環太平洋的火山帶,從南美的安地斯山脈、中美洲、北美西岸的洛磯山脈、千島群島、阿留申群島、日本、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印尼到紐西蘭等地區。台灣的安山岩主要分佈在北部大屯山、觀音山、金瓜石一帶以及釣魚台列島、彭佳嶼、棉花嶼、基隆嶼與龜山島、東部花蓮至台東的海岸山脈地區以及綠島、蘭嶼。常見的斑晶礦物有長石、角閃石、輝石與黑雲母,偶爾含有石英,其餘細粒的物質是長石與火山玻璃;所以安山岩的礦物排列方式是大顆粒的礦物嵌在裸眼不易分辨的細粒礦物或火山玻璃之中,構成斑點狀的結構。整體一般呈淺灰至深灰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